美國肯特州立大學信息學院終身教授曾蕾主講華師經管第465期學術講座
2023年12月14日下午,華師經管第456期學術講座在經濟與管理學院五樓會議室順利舉行。美國肯特州立大學信息學院終身教授、國際知識組織學會(ISKO)董事會理事、國際聯盟ischools數字人文課程委員會(iDHCC)主席曾蕾教授做了題為“面向公共文化資源創新服務的智慧數據開發與應用”的精彩學術報告。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劉青教授和眾多師生參加了本次學術活動,講座由張素芳副教授主持。
何為“智慧數據”?曾教授首先對“智慧數據”的內涵進行介紹,講到了智慧數據是大數據之后產生的數據。隨著信息-物理-社會系統的進步,我們可以收集到前所未有的大量敏感數據,但其中關鍵是探索大數據如何成為智慧數據并提供智能服務。智慧數據旨在濾除噪聲并產生有價值的數據,對智慧數據的探索可用于提供全面的復雜的分析并生成新的產品和服務。
談及數字人文中智慧數據的顯著標志是什么?曾教授引出了從方法論轉變的角度來看待智慧數據的觀點,強調智慧數據是基于大數據的方法論,用于揭示“未知-未知”。
針對前端展示技術與后端數據是如何進行創意結合及利用的問題,曾教授通過具體案例介紹了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中的藝術數據展示,展示了技術支撐的元數據如何讓訪客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瀏覽體驗。舉例內容還包括達芬奇的人體比例作品和中國編鐘的虛擬演奏。通過前端技術和后端技術的創意結合和利用,達到創新意境的效果。從結構數據的角度,她分別討論了描述元數據、管理元數據、技術元數據,強調了這三個角度的元數據對于后端數據的支持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后端數據支持方面,曾教授強調了知識組織系統的必要性。通過兩個案例,曾教授闡釋了智慧數據的具體創建思路和過程。首先,她介紹了羅馬帝國在線硬幣的案例,強調了通過本體建模構建知識庫,實現了可視化查詢與定量分析。其次,曾教授分享了芬蘭SAMPO模型的案例,闡述了這一語義模型如何支持關聯數據的發布,利用本體基礎架構實現數據整合和增值。
曾教授最后強調了要采用FAIR原則優化公共文化服務。她分別介紹了FAIR原則的四個指標:可發現、可訪問、可交互、可重用,以及每個指標的系統檢測特定的元數據字段和得分等內容。講座的最后部分,曾教授提出了兩個關鍵問題:數字技術如何制造智慧數據?除了供檢索、開采、顯示、傳遞、教育、分析、再利用之外,如何揭示未知的知識?進一步引發同學們的思考和深入探究。她再次強調關注大數據的模式和思維方式,以及智慧數據的實現方式,關注“是”什么,揭示未知-未知。
在自由交流環節,鄧偉偉、陳憶金老師就智慧數據的概念、相關期刊投稿的研究方向選擇等方面提出了問題,曾教授一一作出熱情的解答。
劉青教授做了會議總結,對曾教授提供的大量寶貴的、有價值的學術信息和內容表示感謝,并鼓勵學生深入研究相關問題。她表示,曾教授提供了許多值得探索的課題,并鼓勵在座的學生們對講座內容進一步消化吸收,利用更多時間深入學術研究,鼓勵學生站在學術的前沿,積極投入研究工作。最后,大家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曾教授的精彩報告,本次學術講座圓滿結束。
撰稿:鄧臻琦
拍攝:何國玉
初審:張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