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董志強教授團隊在《經濟研究》發表論文:平臺靈工經濟改善了性別收入差距
近日,我院教授董志強、博士生彭娟和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劉善仕合作論文《平臺靈工經濟中的性別收入差距》在國內經濟學頂級期刊《經濟研究》2023年第10期作為封面文章發表。
最近十年,數字平臺迅速興起,極大改變了工作性質,催生了基于數字平臺的靈工經濟就業新模式,這在我國也稱作新就業形態。世界銀行2019年發展報告宣稱,全球已有1/3 人口進入靈工經濟。我國也有數千萬計的勞動者正在通過滴滴、餓了么、抖音等各種平臺開展靈活、獨立的工作。平臺靈工經濟一方面由于更能捕捉轉瞬即逝的臨時工作機會而促進就業,另一方面也使工作變得更不穩固而令人擔心工人的權利和工資,包括擔憂潛在的性別收入差距。一些廣為傳播的媒體文章講述了女性在平臺就業中的“悲慘”故事,并宣稱:有了平臺,勞動者的處境沒有變好,女性的處境也沒有比以前更好。這加劇了人們對平臺勞動者特別是女性處境的憂慮。
“然而,人們能講出多少個不幸的故事,也就能講出多少個幸福的故事,反之亦然。因此,單個勞動者的故事無論多么令人動容,都無法代表新就業形態的整體表現。要回答新就業形態中女性處境是否變得更好這類問題,需要更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董志強說。這篇剛剛發表的論文用大規模靈工調查數據,研究了其中的男女性別收入差異,結果發現:相對于傳統工薪就業來說,靈工經濟中的性別收入差距實際上變小了;靈工經濟中性別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在部分靈工職業(如網約車服務、配送服務、在線教育)中仍存在一定的性別隔離,但靈工女性不再集中于低收入工作,傳統就業的“職業擁擠假說”不再成立,隱性的性別歧視在減少;女性對算法控制的厭惡、對工作靈活性的偏好、更孤立的工作和更少的職業社交是影響性別收入差距的新因素。
“靈工經濟新就業形態有時被描繪成女性的天堂,有時被描繪成女性的地獄。我們的研究實際上想說明,靈工經濟新就業形態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真實的人間。靈工經濟新就業形態中,性別的不平等和差距仍然存在,但是卻比傳統就業形態有明顯改善。這是很好理解的:新就業形態畢竟是在增加女性的就業選擇和機會,而不是限制其就業選擇機會。選擇集和機會的擴大,會提升個體的福利,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董志強說。他們在論文中寫道:“靈工經濟新就業形態中仍然存在性別收入差距問題,我們需要正視這些問題,但也要看到它相對傳統就業所取得的改善,這樣我們就能以更加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靈工經濟和解決其中的問題。對待靈工經濟新就業形態領域的其他問題,也應如此。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就是我國平臺靈工經濟的政策方向?!?/p>
論文中“靈工經濟”(gig economy)一詞,國內通常翻譯為“零工經濟”?!皞鹘y的零工經濟在過去一直存在,但gig economy特指的是基于數字化平臺的小項目經濟或小活經濟,與傳統零工經濟有質的差別。有的學者將gig economy稱為新零工經濟,我認為靈工經濟是一個可以備選的并且是更好的譯名,所以在這兩年的文章中我倡導并堅持使用這一譯名。零工經濟強調工作的零散、零碎特點,靈工經濟則強調工作的靈活、靈便、靈捷的特點。靈工不是傳統零工,也不是傳統零工的高級形態,而是數字化帶來工作性質發生重大變革的結果,”董志強解釋說,“從零工向靈工的名稱轉變,不只是一個譯法的改變,而是對工作未來的積極描述:工作的未來是更靈活的工作,而不是更零碎的工作。而且,對靈活性的強調,也將有助于我們思考個體如何適應工作性質的變革。所以我希望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們使用靈工經濟一詞?!?/p>
據悉,本文也是董志強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撰稿:鄧臻琦
初審:黎敏妮
復審:劉 愿
終審:彭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