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觀點】 劉志銘: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原文轉載于2021年6月28日南方日報第A19版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6/28/content_7950796.htm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發展階段我國應對國際發展環境變化和推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而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在新發展階段,應該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視野下促進城鄉經濟循環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當前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主要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聯系的各種制度障礙受到了市場力量的強大沖擊,城鄉生產要素自主交流的范圍和規模得到擴大,城鄉經濟聯系逐漸增強并日益融入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之中。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發展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的演化,城鄉經濟循環的構建不斷加速,但仍然存在不少堵點。
一是城鄉間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機制不暢。城鄉要素合理流動機制存在缺陷,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還未完全打通,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受到諸多限制,要素價格扭曲和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存在。農村人口“鄉-城”單向流動一直持續,直接導致一些地區農村的空心化和邊緣化;土地如閑置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缺乏市場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而現存農村金融機構和城市工商資本對鄉村發展的有效供給不足。
二是城鄉產業發展割裂。城鄉農業與工業經濟互動演化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分割的影響,我國城鄉產業發展空間規劃也是割裂的。相較于城市地區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我國農村多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小農家庭經營結構下的生產經營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遠程城市消費市場存在地理空間的區隔和割裂。在產業關聯方面,城市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對于農業的滲透不夠,一二三產業的聯結機制尚不健全,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的聯結程度有待增強,大部分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縣域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建設存在短板弱項,縣域經濟未充分發揮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作用。
三是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的渠道不暢。農產品供給與城市需求存在相互脫節問題,農產品供給體系對城市需求的適配性不足。小農戶家庭經營是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力和運用能力低,對市場的供求狀況和產品偏好信息不足,農產品品牌創建意識弱,易導致農產品出現結構性的供應不足或供給過剩,難以滿足城鎮居民多樣化、生態化和品質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
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主要抓手
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視角出發,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應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深化要素市場配套改革,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充分對流,破除城鄉間人、錢、地等關鍵要素自由流動、有效配置和平等交換的制度障礙。從人的要素來看,應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為核心,消除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體制障礙,同時擴大農村對市民的開放,打通市民入鄉的通道;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專業人才培育引進機制,積極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化鄉村人口結構;參照上世紀90年代“星期六工程師”的做法和當前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柔性引進”機制,促進城市各類專業人才為鄉村振興所用。從資金要素來看,要大力完善農村金融體系,著力形成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農戶多方合作機制;建立農民信用體系,降低信貸門檻并提高授信額度;以產業發展空間和盈利機會為激勵吸引工商資本下鄉,填補農村農業投資洼地。從土地要素來看,應淡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經營性、公益性和閑置宅基地的邊界,打通現有各種建設用地之間用途轉換的通道,盤活利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推動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
二是構建縣域產業發展平臺,促進城鄉產業有機關聯發展。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要改變傳統的“城市—農村”二分法,實現城鄉一體的規劃全覆蓋,突破鄉鎮、村莊行政界限,形成中心城市、產業園區、生態保護區、特色鎮、新型社區、自然村落為載體的城鄉空間布局結構,實現產業規劃、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的“多規合一”;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重點加強對小城鎮的規劃建設,選擇城鄉接合部等交通便利且易受城市中心區功能輻射的區域建設形式多樣的“城鄉連續體”,發揮小城鎮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完善縣域產業平臺配套設施,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三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城鄉供求有效對接。在農產品供給方面,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增強“以需定供”的意識和能力,推進農產品的綠色化生產和智慧生產,調整農產品結構,增加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對城市多元化需求的適配性。在流通方面,以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為契機,推進區域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實施“一村一店”,解決工業品下行的問題,推進農產品流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施“一村一品”,解決農產品上行的問題,對接城市的社區商業超市;加快完善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和物流倉儲中心建設,降低物流成本,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