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觀點] 劉志銘: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 核心要義及世界意義
原文轉載于《南方日報》2021年4月12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4/12/content_7938250.htm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并首次提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指出“七個堅持”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的反貧困實踐,也為世界范圍內的反貧困事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理論借鑒、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50多次調研扶貧,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就新時代的反貧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2012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理念,指出脫貧攻堅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主旨演講中提出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同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強調提高脫貧攻堅成效要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并提出實行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把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概括為“六個堅持”,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精準方略”“堅持加大投入”“堅持社會動員”“堅持從嚴要求”“堅持群眾主體”。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七個堅持”的重要經驗和認識進一步提升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對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規律性認識和理論結晶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脫貧的重要論述不斷豐富、發展和深入,在反貧困的制度框架、政策體系、策略方法等方面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又在指導實踐中進一步升華,為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也為新發展階段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
堅持黨的領導,是脫貧攻堅的政治和組織保證。脫貧攻堅,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減貧脫貧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這項工作沿著正確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是團結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最可靠的領導力量,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戰無不勝的堅強戰斗堡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脫貧攻堅的價值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將共享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也是減貧脫貧取得成功的強大根基。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是脫貧攻堅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并可以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和資源整合,形成巨大的社會、思想、制度、政策和行動合力。堅持精準扶貧方略,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方法。在堅持了解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的實際情況基礎上,設定扶貧對象、責任主體、脫貧時間表,因地因戶因人施策,并對扶貧脫貧過程實施標準化評估、考核,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讓發展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也是中國為世界范圍內反貧困事業貢獻的重要經驗。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培養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發展生產、務工經商的能力,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脫貧攻堅。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是脫貧攻堅的社會環境。黨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攻克脫貧攻堅的難題。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是脫貧攻堅的工作準則。以切合實際的舉措貫穿扶貧全過程,以最嚴格的考核評估落實扶貧成效,把一切工作都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概言之,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要義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激發群眾的內生力量并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以精準扶貧為方略,求真務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不僅指導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也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首先,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指引中國反貧困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在全球減貧中起到了火車頭的作用,堅定了全球反貧困的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減貧治理方面樹立了標桿。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17年所指出的,中國是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中國的巨大成功和在減貧方面所取得的驕人業績對全球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其次,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為全球反貧困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為解決貧困治理的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堅持黨領導的組織保證,推動政府主導的制度構建,實施精準扶貧和開發式扶貧的方略,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扶貧模式,形成全社會力量合力扶貧的社會環境,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舉措,培育內源式扶貧的動力等,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反貧困在制度構建、政策體系、策略實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國際反貧困理論。
作者系廣東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是廣東省社科規劃2020年度基礎理論研究重大項目(GD20ZDZMK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