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國內產業鏈發展機遇與廣東穩鏈補鏈之策
近日,我院劉志銘教授接受《南方日報》約稿撰文“國內產業鏈發展機遇與廣東穩鏈補鏈之策”,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產業鏈的影響及廣東穩鏈補鏈的對策措施。全文鏈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07/06/content_7891945.htm
國內產業鏈發展機遇與廣東穩鏈補鏈之策
《南方日報》,2020年7月6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六保”之一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通過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實現穩外貿。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產業鏈發展具有“雙刃劍”作用。首先當然是負面沖擊,疫情對過去多年已形成的產業鏈分工合作體系造成巨大沖擊,諸多企業要經受嚴峻考驗。但全球性的疫情發展也給國內產業鏈發展帶來機遇,借助全球價值鏈體系重構,加上戰“疫”成果日漸彰顯,國內產業鏈有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攀升的新契機,企業亦可能乘機邁向價值鏈高端。
新冠肺炎疫情下國內產業鏈發展的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國內產業鏈重構升級。首先,疫情使國內許多產業的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進口受阻,且后疫情時期供應鏈的本土化趨勢明顯,中國不得不構建自己的科技供應鏈體系,尤其是5G等為代表的戰略性產業供應鏈,這已成為中國的必然選擇。其次,疫情催生經濟從實體經濟為主、虛擬經濟為輔的階段向實體經濟和在線經濟并重階段邁進。對于服務業,在線醫療、在線辦公、在線會議、在線影視、在線教育、在線購物、電子商務等成為諸多企業普遍采取的轉型路徑。對于工業和制造業,疫情使一些不太需要合作的生產環節逐步向智能化、無人化方向過渡,而對合作生產仍然必須的生產環節,機器替代人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部分行業出現價值鏈嵌入機會。一方面,國際貿易中主要的出口國在供應鏈受阻后,其在全球的出口(供給)會下降,中國原有部分在全球具備一定競爭力、但面對歐美國家激烈競爭的領域,存在嵌入國際價值鏈的機會,可以借機取代部分海外企業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疫情使一些國家供應鏈斷裂,進口受阻迫使國內市場開始找尋國產替代,一些高附加值行業迎來國內價值鏈嵌入良機。廣東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已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華為、廣汽、美的、邁瑞等世界一流企業,完全具備實現國產替代的基礎和能力。國產替代在滿足國內市場之后可以再向海外市場出擊,提高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附加值。
長期看疫情演變有利于擴大利用外資。在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疊加影響下,少數產業在短期可能外移,但“將供應鏈搬出中國”不具可能。其一,經過多年磨合,全球供應鏈的分工合作體系相對穩定,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上分工位置較大范圍的更替難以短期內發生。其二,“單兵作戰”的時代早已過去,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量、基礎設施、勞動規模、教育水平、產業聚集等因素決定了其在短期內難以承接大規模產業轉移。我國消費市場巨大,具有強大的“母市場效應”,且目前成為疫情“不確定性”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無論是為了避險,還是為了增值,最快控制疫情、實現復蘇及采取更加開放措施的中國將會再次受到全球資本的青睞,成為新一輪全球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穩鏈的重點是從刺激居民消費、加大新基建投資兩方面擴大內需
在穩鏈方面,現階段穩鏈的重點是從刺激居民消費、加大新基建投資兩方面擴大內需,并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
刺激居民消費,為穩鏈提供內在動力。外需疲軟,刺激國內居民消費無疑成為戰疫情穩鏈條的重要發力點。當務之急是防止當前有效需求大幅萎縮,短期內可以采取發放消費補貼和購物券、推動線下放心消費等手段。長期看,需要加快新興服務業發展,開拓新的消費增長點。鼓勵餐飲、零售、教育等傳統服務業拓展線上業務。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支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加快智能服務、無接觸配送、無接觸自取等新供給方式發展。
加大新基建投資,為穩鏈提供有力支撐。新基建既能釋放投資需求,又能助推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速產業鏈重構升級。廣東應該加大在線經濟所需的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應用于傳統基礎設施,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制定新基建“十四五”規劃。
幫扶外貿企業,為穩鏈提供堅實保障。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優化政府公共服務,幫助外貿企業破解內銷難題,開拓內銷渠道,提升內銷能力。發揮線上作用,以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積極打造線上展會平臺,培育線上品牌展會。
補鏈的關鍵是直面重點產業鏈的“缺芯少核”問題
在補鏈方面,補鏈的關鍵是直面廣東重點產業鏈的“缺芯少核”問題,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壯大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并推進集群式發展。
(一)全力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點”的突破
推進研發載體建設。以政府為主導,聚焦高科技產業必爭的前沿領域,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前沿新材料、智能機器人、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產業需求,以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為目標,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建設重大研發中心,爭創國家級創新中心。以龍頭企業為主導,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資源,在智能家電、汽車產業、新能源、激光與增材制造、精密儀器設備、超高清視頻顯示等產業,培育建設一批以需求為導向、應用創新為主的技術創新中心。在研發投入、人才引進、融資服務、創新合作、資源配置和考核評價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決策、管理和運行科學高效的研發載體。
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針對重點產業,分類建立核心技術、關鍵裝備、核心基礎零部件等短板技術清單。依托重大研發中心或技術創新中心,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對標國際最好最優最先進,突破5G芯片、人工智能芯片、高頻器件、傳感器、減速器、CT核心部件、高檔數控系統等“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點”的突破。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完善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支持政策,圍繞重點產業鏈實施“一條龍”攻關。支持龍頭企業打造面向關鍵核心技術的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創新應用實驗室、未來場景實驗室,實施場景示范工程。
(二)培育壯大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形成“線”的拉動
壯大行業龍頭企業。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推進大型骨干企業培育計劃,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重大產品開發、應用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活動,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實施技術趕超戰略,形成涵蓋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行業領軍企業和世界一流的“鏈主”式企業。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針對重點產業,以世界“隱形冠軍”企業為標桿,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引導和支持企業專注于細分領域,實施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做精做專做優產業鏈關鍵環節零部件產品,塑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技術和產品優勢,培育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三)推進重點產業集群式發展,形成“面”的展開
搭建新型產業聯盟。圍繞重點產業,支持建設供應鏈各組成部分緊密合作、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產業聯盟,形成定位清晰、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協同運作機制,提高供應鏈的柔性和應對供需雙重不確定性的抗風險能力,為構建強大的供應鏈應急響應系統提供支撐。
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政府主導,依托產業鏈核心企業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公共實驗室、產品設計中心和標準、檢測認證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提高面向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能力。在金融服務平臺方面,鼓勵建立產業鏈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提升投資機構專業化服務能力。
建立協同創新體系。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組建技術創新中心,鼓勵企業采取多種形式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探索協同攻關新模式。
作者單位: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