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啟動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接廣東省教育廳的通知,我校已于2016年6月、8月、9月多次邀請有關學院負責人召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的協調及組織申報會議,通過協商推選出了符合條件的單位牽頭申報該聯合實驗室。請牽頭單位嚴格按照廣東省教育廳申報要求,聯合其他相關學院按時完成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建設目的
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圍繞國家和廣東省重大需求,以粵港澳三地高校特色優勢學科領域為主體,建設一批教育部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使之成為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學術中心,聚集一流學者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具有重要影響的國際創新基地,引領和帶動三地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助推區域創新發展。
二、建設原則
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由教育部和廣東省聯合共建,是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一個特殊類別。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應遵循如下原則:
(一)堅持以機構對機構的對等合作為培育前提。
合作雙方應已簽訂實質性合作協議,共建相對獨立的科研實體。發展目標明確,實施方案可行,有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依托單位(廣東高校)相關學科原則上應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廳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
(二)堅持以國際化科研機制和環境為建設重點。
聯合實驗室應瞄準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問題,匯聚全球優質科技資源,營造寬松學術氛圍,開展國際化高水平科學研究。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運行模式,營造開放、互動、穩定的國際化管理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互換和聯合培養,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選拔聘用機制,延攬世界水平優秀人才和團隊,匯聚國際化研究隊伍。
(三)堅持以匯聚資源和創新機制為保障手段。
圍繞國際學術前沿和粵港澳區域重大需求,通過不斷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匯聚隊伍、整合資源,提升聯合實驗室建設水平。以評聘、考核、薪酬制度創新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建設,以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以資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組織模式創新保障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堅持以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為認定標準。
堅持把創新能力和學術影響力作為聯合實驗室評審認定的核心,按照高水平、有特色、有實效的認定標準,每年組織評審認定一批,達到相關要求的予以立項建設。
(五)堅持以深化交流協作促進融合發展為合作宗旨。
在提升共建雙方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學科建設水平的同時,著力推動與港澳地區更密切的科技文化交流,構建青年研究人員與大學生等青少年群體的常態化交流,為促進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三、主要任務
立項建設的聯合實驗室應主要圍繞如下主要任務開展工作:
(一)開展前沿科學研究。
圍繞國際學術前沿、粵港澳區域重大需求和合作雙方學科優勢,確定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共同設立種子基金,支持青年學者開展原創性研究。積極發起、申請或參與國際和區域性的科研項目、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吸引和利用全球教育科技資源與社會資源支持聯合實驗室發展,營造穩定、寬松的科學研究氛圍。
(二)培養創新人才。
深入推進科教融合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定期本科生訪問、互換機制,遴選合作雙方優秀學生進入實驗室研究團隊。實行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雙方機構聯合培養,聯合授予學位。設立獎學金,接受境外學生申請學位教育,擴大留學生規模。設立青年創新基金,鼓勵境外青年學生來實驗室開展創新研究。合作雙方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青年教師在對方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三)匯聚高水平學術隊伍。
組建以合作雙方高水平科技人員為主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隊伍,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國外學者到聯合實驗室長期工作。建立訪問學者制度,保持一定規模的國際流動研究人員。以科研方向和科研項目為牽引,聘用高水平博士后研究人員。加強學術團隊建設,注重青年學者的培養,著力打造一支人員年齡、知識、學歷、專業技術職務等結構合理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團隊。
(四)創新運行管理模式。
深化運行管理機制改革,參照國際一流實驗室的建設經驗,探索形成開放活躍、經費穩定、規范高效的運行管理機制。成立具有國際化背景和視野的學術委員會或咨詢委員會。聘請國際一流科學家擔任實驗室負責人。探索實行準聘—長聘制和年薪制。注重技術支撐隊伍和管理服務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提升支撐服務水平。積極爭取國內外大型企業、科研機構積極參與聯合實驗室建設,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協同創新。
(五)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
通過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這一載體,實現三地科技人員、大學生、研究生等青少年群體間密切交流互動,探索建立常態化的科技文化交流機制,積極宣傳和展示內地改革發展的有關政策和成就,增進港澳地區青少年對內地的了解。
五、建設認定程序
聯合實驗室建設認定程序分為組建培育、立項建設、驗收認定三個環節,相關工作由教育部科技司委托廣東省教育廳組織開展。
(一)組建培育
依托單位(廣東高校)依據聯合實驗室建設總體目標、主要任務,結合本校辦學實際,積極加強與港澳地區高校的溝通與協調,按照強強聯合、合作共贏的原則選準合作對象及合作領域,并簽訂實質性合作協議,確定合作共建的聯合實驗室平臺,明晰各方責權利,制訂整體實施方案,落實建設任務,建立健全管理機制,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機制創新。
(二)立項建設
在組建培育2年以上并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依托單位(廣東高校)對照立項建設和驗收標準(附件1)進行自評,符合要求的向省教育廳提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申請書》(附件2)、合作協議及其他相關資料。省教育廳對照有關立項標準對申請書進行審核,確定考察對象,組織專家進行現場考察論證,通過專家論證的確定為立項建設的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并由省教育廳于每年度末匯總報教育部備案。
(三)驗收認定
立項建設期間(建設期為3年),依托單位(廣東高校)要加強對聯合實驗室的目標管理和階段性評估,統籌落實政策支持、經費保障和機制創新。建設期滿達到驗收標準的,可向省教育廳提出驗收認定申請,由廣東省教育廳組織或委托第三方組織國際同行評估,在通過驗收后正式開放運行。
六、有關要求
有關高校應結合“創新強校工程”、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等專項工作的深入實施,切實加大對聯合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聯合實驗室的硬件和軟件條件,保障聯合實驗室的規范、高效運行。同時,要按照《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另行印發)的要求,自覺加強對聯合實驗室的目標管理和階段性評估,統籌落實政策支持、經費保障和機制創新,保障建設任務的完成和預期目標的實現。
七、申報要求
(一)牽頭單位于2016年12月8日前將“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的協議(附件3)提交至科技處314進行審核后加蓋學校印章。
(二)2016年12月15日前提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申請書》一式4份(A4紙雙面打印),電子文檔同時發送至chenshiwen@m.scnu.edu.cn。
八、聯系人
學校聯系人: 陳老師、張老師,020-85217435
教育廳聯系人:張婧,020-37628711;吳寶榆,020-3762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