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樹立專業自信
——人力系主任羅燕老師
【人物名片】
羅燕,女,1966年生,廣東興寧人,系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專業副教授。現任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經濟與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勞動關系分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勞動關系專業委員會主任。曾獲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主要研究領域: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記者:您說過您曾經在法院實習過,為什么最后選擇在大學當一名老師?
羅燕:我選擇在大學當老師是命運的安排。我那時候畢業是國家統一分配的就業,不是像現在一樣自主擇業、雙向選擇,但因為我的學校分配工作上的疏忽,學校分配我到廣州市鐵路中級法院工作,可用人單位就沒有這個干部指標。所以我的就業應該是一開始就走上自主擇業的路。在人民法院、律師事務所、學校等這些機構中,我選擇來到了華師。那時候經濟系剛成立,很缺法律方面的老師,一開始講經濟法,就這樣一直講到現在,算起來教齡都有26年多了。我覺得現在還是很慶幸我的選擇。
從事司法實踐工作,執法者內心需要有真正的對法律的敬畏和不畏任何強權、任何干預,能夠真正堅持法律精神,堅持法律內在的公平,公正,這還是需要很強大的勇氣和執著的信念。因為我的性情里就有嫉惡如仇。比如我認為你不對的話,我一定要一針見血地指出來。這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跟我學的專業還是有很大的關系。在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很多具體問題,不是單純可以通過現有的法律規定直接適用就能解決的,它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干擾,你想獨善其身依法處理案件不容易。而教書相對單純很多。在經濟系工作的時候,學生的專業是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經濟人和法律人秉承的理念還是很不一樣的,法律人追求內在的公正、公平,而經濟學講究的是投入產出的效率,探尋在資源有限和人的欲望無限的矛盾中的最優化解決。如何使公平和效率統一,在制度經濟學里面可以找到兩者相結合的理由。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興趣和挑戰,它使我在講授《經濟法》的時候能夠將經濟學和法學相結合,跟純粹法學的課程有區別,這樣使我的學習一直沒有停頓,總是試圖嘗試用經濟學的思維去分析一些法學現象,探尋法律背后的經濟學邏輯。這是我一直堅持講授《經濟法》的重要理由。
記者:您曾經在課堂上跟我們分享過您讀大學時的一些學習經歷,您非常重視課堂筆記,要求學生也要準備一個筆記本做課堂筆記,您是怎么看待課堂筆記的作用?
羅燕:從我自身來說,上課記筆記是經驗之談。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上課時是用教案在上面講,我們就在下面記筆記。筆記是老師對某一個問題深入系統的思考,有獨創性和原創性的思想在里面,老師在授課時的思想火花是稍縱即逝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課堂上馬上記下來有助于對問題的形象化的理解。第二個,我們那時候不像現在的信息社會,網絡、微信等各種媒體運用得那么方便和直接。我們主要是通過借閱圖書館里的書,還有老師介紹的參考資料來學習。在浩如煙海的資料里面選擇是需要時間成本的。但是把老師上課內容詳細記下來以后,按照老師上課內容的筆記按圖索驥去查找筆記中涉及信息的經典文獻,可以節約時間,有助于對課程的理解。第三個,做課堂筆記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個能夠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在記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帶著某種思考,已經有一個總結提煉的過程,這個時候的記錄本身就是對你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是一個對知識的概括、綜合能力的鍛煉。當然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了,就是老師都有ppt了,ppt里面有老師主要的思想、主要的觀點,但老師頭腦里一閃即過的火花只有課堂上才能捕捉到的。
記者:學生覺得您要求比較嚴格,您是怎么看的呢?
羅燕: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我覺得如果一個老師對學生沒有任何要求的話,那么學生他可能會放縱自己,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他就不做了,這樣得過且過,不利于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對學生是個損失,老師也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我自己覺得不能高估學生的自覺性,還是必須要有一定的壓力和規范的要求給他。人是社會的人,他的行為必須受社會規范的約束。比如說你來上課,我不喜歡你拿著牛奶、包子邊吃邊聽課,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畢竟不是西方的大學,在課堂上很隨便。可能有些人認為這種方式很好,但是我并不認可。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是老師站在講臺上來講,學生在下面來聽,這已成為一種習慣。老師嚴格要求,學生的收獲會很大。你嚴格要求,學生做得比你想象的要更好。久而久之,會使他們在做事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嚴謹的作風,這應該是大學老師留給學生的一個印記。
我覺得我現在要求還不夠嚴格,比如說200多個人上課沒辦法點名,沒辦法分組討論。比如說培養研究生做研究,在確定了一個選題之后,閱讀文獻,歸納作者的觀點,找出論文的突破點,完成論文,這個過程要有一個標準,要有規范,要讓學生按照要求踏踏實實的去做,你最后會看到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和結果,這是做老師特別自豪、欣慰和幸福的地方。因為你培養的學生,經過了千錘百煉,精雕細琢,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在就業市場上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青睞,那對培養它的“生產產家”來說也是很自豪的事情。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成績與老師給他的指點、幫助,還有在幾個最關鍵的環節、節點上給他高屋建瓴的點撥是分不開的。這些對學生來說是受用終生的。
記者:都說人力系的凝聚力比較強,專業傳承方面做得很好,您覺得是什么原因呢?
羅燕:人力系的發展,首先是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悠久歷史和經管學院的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多年積淀的結果,也是我們學院各位老師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結晶。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經過十余年的建設,一直非常重視文化傳承,將專業建設與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自信、執著等專業精神聯系起來。說到人力系的文化傳承工作,也是一點點積累而來的。比如說現在我們每一年做的專業分享會,它來源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在帶2003級的學生寫畢業論文的時候,聽他們講找工作所遇到的各種酸甜苦辣,在讀書時是根本體會不到,在這個時候才理解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于是我就找了往屆本專業畢業的同學回來給師弟師妹分享一下找工作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的經歷。在分享會上,人力專業的同學,探討充分,交流熱烈,由此建立起了本專業同學的有效溝通的渠道,并且將這“專業分享會”作為我系一項常規的系務活動一直堅持下來。在2008年我系有了自己的專業系刊《人力經緯》。我一直認為,大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一些知識和技能,領取一張就業的通行證。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浸潤在大學這樣一個文化氛圍里,在四年的潛移默化中培育起對文化、知識的親切感、熟悉感和內心的尊重,并由此對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系刊由我系學生負責主編,稿件也大多來自我系學生自己的專業論文和對學習生活的各種感悟。今年2011級的人力學生,又在人力的文化建設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適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hello職場,連續發表 90余篇文章,凝聚人氣,輻射人力的影響力;并開創性拍攝了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微電影《實習生日記》,它舒張了學生個人的創造力和能量,彰顯了學生多方面的才華。我覺得有這樣一系列的文化園地,可以培養起學生對專業的敬畏和價值認同,樹立起專業自信。這些學術品位和專業的智慧,會慢慢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形成文化共識,滋生無形的力量。
記者:您覺得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狀況如何?
羅燕:從就業數量來看,我們人力系的就業率連續幾年(2009年—2013年)都在95%以上,就業涉及的行業非常廣泛,其中以服務業居多,包括商務服務業等其他服務業,其次是銀行業、教育行業、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等。2009-2013年畢業生平均起點薪酬從平均每月2000月上漲至平均每月3000元。人力專業學生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2009年—2013年)就業方向以私營企業為主,私營企業占了27.61%,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公司、國有企業等,就業渠道以企業為主,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單位就業的人數較少。考研率還有待突破。
記者:您覺得管理學類的本科生應該怎樣過好大學四年,通過怎樣的學習才能提升自己?
羅燕:其實對于管理學科來講,它更像一門藝術,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你看像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小米、360、騰訊,他們的管理方式,不是我們以前傳統理論上講的科層管理,他們可以緊緊圍繞企業的核心創新人員而匹配適合的管理方法,因人設職,職務是為人服務的。這種管理從現成的教科書上找不到具體的流程,但它對企業是最有效的,所以說管理學是一個實踐性的學科。但管理還是有一個規律可循的,在大學的課堂學習中,通過學習管理基礎理論,梳理不同的管理學派的思想,從中提煉一些管理的規律,領悟管理的精髓,這對以后的工作實踐是有很大幫助的。
管理學大類招生的目的是寬口徑、厚基礎,寬口徑的意思是一二年級涉獵的專業比較寬泛的,不僅限于管理學,還有經濟學、心理學、法學等,在廣泛接觸這些領域后,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深入鉆研,逐步形成明確的專業方向。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滲透。另外就是說厚基礎,它跟寬口徑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關聯的。厚基礎就是希望你在學習一門專業課的基礎上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發現各個社會學科之間共同的方法論,做到觸類旁通,在頭腦里形成一個系統的思維。
我認為大學培養的終極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經過大學四年的熏陶,學生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會形成規范,在待人、待己和對待自然方面體現出應有的教養和規范,原始的粗魯野蠻逐步退化,成為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因為現在有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在高校很多的教育都圍繞著如何提高就業率,所以給學生教會了很多技能,但是缺少人文精神的培養。隨著社會大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你會發現一個人,他能飛多高,走多遠,最終決定他的不是他的專業技能,而是他的綜合素質,是他的文化底蘊。就拿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來說,它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學科,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法學等學科,不同行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千差萬別。人力這個行業本身的特性就是涉及到對人的洞察力,對人內心的感悟,這種領悟,不是靠專業學習能夠得到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出身的人也能成為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專業的適應面廣,要有很寬厚的基礎,非常強調對各類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和綜合運用。比如說通過看小說,可以了解人間百態,可以洞察人性。這個對人性的敏銳了解,我覺得不是看了幾本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書就能夠解決的。當然必須掌握人力資員管理的基本技能,她是你從業的敲門磚,但你以后要發展到什么程度,絕對不是僅僅靠這些技能。
記者:經管學院采用大類培養的模式,大四基本是找工作和畢業論文,所以學生真正學習專業的時間只有大三一年,這樣是否會使學生專業不扎實?
羅燕:在我們這個專業課程的建設方面,即培養方案的設計方面對老師是有一定要求的,把三年學習時間濃縮了成一年是對老師更高的考驗。他要求老師在更短的時間,傳遞有價值的研究方法和信息,培養學生理性的分析思維。比如說,老師開設一門課程要既有理論的深度,同時又有可操作性。對于這方面,我們系的老師還是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比如上薪酬管理的王忠老師,他請了做薪酬的單位來講解薪酬應該怎么樣設計。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真正把理論和實踐結合來。比如我上勞動法,我是把仲裁機構的實際辦案子的人員請來,然后讓他們分析勞動爭議案件是怎么處理的,這些經濟補償金的基數是怎樣計算的,勞動合同怎樣簽訂才合法,實習生的法律地位是怎樣保障等等問題,學生一下子就懂得了學以致用。
另外一方面是實習基地的建設,強調內涵的建設。我們在實習開始之前就把畢業論文的題目發給各個老師,讓老師在實習之前就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帶著畢業論文的選題去企業實習。然后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做調研,做訪談,最后形成的論文是真的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以后也可以考慮在實習基地開展創業的培訓或項目,即借助學習基地這個平臺,讓學生做一些創業的項目,這也是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體現。
記者:現在的本科生很注重社會實踐,甚至請假去實習,您是怎么看的?
羅燕:其實從本科生這幾年的就業來看,至少50%以上的人去了企業,也有考上公務員,也有繼續讀研的。但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基本上只能到一些規范的大型國企或外企就業。如薪酬體系的設置,薪酬的結構設計等這些對專業技能要求比較高。實際上,人力資源管理有三門課程是屬于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課程。一個是工作崗位的分析,第二個是績效管理,第三個是薪酬管理。這三門課程要求你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如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做人力資源規劃。如何做到把對應的人分配到合適的崗位,這個又需要對人的性格,專業,素質鄧進行測評。接著是績效管理,如何設計一套專業科學的方案,這些都需要專業技能。至于其他的幾個模塊,你多看書,多實踐,經過后天的“干中學”就可以達到專業的程度。所以說人力資源管理在本科階段學習理論還是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學習的過程要注重分析問題,研究問題思維的形成。多思考多查閱經典文獻,做系統的梳理,提煉精華,這是理論的價值。
現在的學生在校期間忽視理論學習,而過分看重所謂的實踐。如果你錯過這一階段的理論學習機會,以后可能真沒什么機會來彌補了。而且,我們人力系在社會實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盡力幫學生拓寬學習的渠道,建立實習基地。這兩年的實習單位建設越來越好,實習和專業的結合度也越來越密切了,你該實踐的時候也是有機會讓你實踐的。反而一二三年級的學習時間很寶貴,不應該花很多的時間去做兼職或實踐。相反,一些大型的創新實驗項目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很好體現,層次起點高,這比無意義的兼職要受益得多。其次,用人單位對你在實踐經驗的要求在某些方面并不一定是合理的要求。現在很多單位也比較急功近利,它希望把剛進來的大學生當熟練工用,這其實是不可能的。人的領悟力,理解力的提升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教育有這個引領的作用,你不能讓教育被迫的跟社會的需要亦步亦趨,教育應該具有先導的功能。
(撰稿 林靈音 審稿 張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