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良心的工程
——訪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經濟與管理學院1988屆校友賀惠山
【人物名片】
賀惠山,男,1964年生,廣東紫金人,系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經濟與管理學院1988屆杰出校友,現(xiàn)任第十一屆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全國工商聯(lián)民辦高教協(xié)會副會長,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
【前言】
今年正值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80周年校慶,我們有幸前往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與賀惠山老師進行面對面的訪談。
一踏進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校園,我們一行人就被清幽而又不失活力的校園環(huán)境所吸引。賀惠山老師的辦公室設置在學校圖書館的頂樓,一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辦公室桌后一排置滿書籍的書架,簡約而不簡單。在這個舒適優(yōu)雅的辦公室,我們開始了為時一個半鐘的訪談。
【和教育的不解之緣】
二十世紀80、9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大潮流,許多人紛紛“下?!?,成為那個時代的弄潮兒,賀惠山老師也加入了白手起家的行列,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創(chuàng)業(yè)的方向有很多,然而賀惠山老師開辟蹊徑,聚焦教育事業(yè),成功地將教育和企業(yè)結合起來,構建了嶺南教育集團,囊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繼續(xù)教育和教育科研。
賀惠山老師出生在紫金縣中壩鎮(zhèn)一個教師家庭,爺爺在村里當老師,父親是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的教授。他從小接受校園的熏陶,父親和學生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誼對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賀惠山老師兒時正值物質匱乏的年代,他猶為記得父親在韶關教書的時候,學生總會給他家送去一些糧食,逢年過節(jié)更會有各式各樣的土特產,這些童年記憶至今仍鮮活地留在賀惠山老師的心里,使他備受感動。
1988年從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經濟與管理學院畢業(yè)后,賀惠山老師到廣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信息中心從事圖書管理工作。工作期間,賀惠山老師的認真負責,踏實肯干得到領導認可,兩年后如愿從聘用制轉正為國家機關干部,真正是一份“鐵飯碗”的工作。有感于當時工作單位文化生活貧乏,他主動跟領導提意見,為本單位員工開辦培訓班,提升工作技能。在課堂上,授課學生親切地稱呼他“賀老師”,這讓賀惠山老師十分欣慰,油然而生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成就感。培訓班日見效果,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贊許。
1993年,賀惠山老師毅然辭去“鐵飯碗”工作,與幾個要好的朋友合作開辦正式的培訓班,將創(chuàng)業(yè)基地設立在暨南大學附近,不斷擴展規(guī)模,開拓業(yè)務。我們很好奇,怎么舍得拋棄這種夢寐以求的工作崗位?賀惠山老師只是淡然地回答“當時也就是腦子一熱,就去做了,那個時候不會想很多的”。談及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賀惠山老師敢作敢為的膽識。
教育培育了一個人,也成就了一個人。每一份努力都有一個不起眼的源頭,正是這種植根于心里的“教師情懷”,讓賀惠山老師在面臨抉擇時,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教育的道路。
【教育是良心的工程】
賀惠山老師感慨道,這二十年來,他一直認為,理想、夢想很重要。理想、夢想實際上就是目標,對于目標,要將它細化、具體化,分階段去實施,可以是3年一個目標,也可以是5年一個目標。只有完成了小目標,才能實現(xiàn)大目標。在一個團隊中,必須樹立大家的共同目標,讓具體化的小目標成為個人的奮斗目標,這樣才能凝聚團隊的所有力量,最終實現(xiàn)理想。賀惠山老師濃縮的人生經驗,都是從他這些年創(chuàng)業(yè)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他的教育集團會制定“五年規(guī)劃”,提出科學合理的發(fā)展目標,并一步步貫徹落實到集團的發(fā)展中,到今天已經是第三個“五年規(guī)劃”了。他調侃自己也沒想到當年創(chuàng)辦的培訓班會發(fā)展成今天的教育集團,但是每一步的構想,都必須通過踏實的工作來實現(xiàn),才能成就今天的事業(yè)。
在創(chuàng)建教育集團的過程中,賀惠山始終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想。他一直強調說,嶺南做民辦教育做的是一項“良心的工程”,它不同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yè)。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無論是對學生個人,還是對學生家庭,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嶺南教育集團所做的每一個決策必須以學生為本,決不允許誤人子弟,他希望每一個學生來到嶺南,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有所成長。
要想在現(xiàn)代社會立足,除了堅定的理想目標,還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創(chuàng)新精神。談到創(chuàng)新,賀惠山老師更是侃侃而談,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都說萬事開頭難,在強勁的競爭對手面前應該如何開拓一個領域,這就需要智慧。只有全面的服務模式、獨特的營銷模式、靈活的合作模式,充分整合各方面的社會資源,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改革,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嶺南教育這二十年來的辦學宗旨并不是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的變革,辦學理念在不斷調整中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力爭探索出一條有特色、高質量的中國教育道路,成為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領航者。
賀惠山老師認為,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還得益于積極樹立正面的教育形象。在他看來,民辦教育一直不被看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民辦學校的投資者將辦學辦教育視為一個賺錢的手段,第二是一般的民辦教育無法給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條件。因此,賀惠山老師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建設學校的硬件設施,堅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他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十分關心貧困學生的成長。他在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立了由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減免、百萬勵志工程、勤工助學、分期付款、特殊困難補助等構成的多元化助學體系;同時,每年出資60萬元獎勵品學兼優(yōu)或在其他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學生。賀惠山老師也為我院優(yōu)秀學生設立了“賀惠山獎學金”,激勵我院學子奮發(fā)圖強。據(jù)不完整統(tǒng)計,賀惠山老師在社會助學基金方面已投入兩千多萬,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
【民辦教育的難題】
在當今中國,公辦教育仍占主流優(yōu)勢,無論是政策支持、生源質量,還是師資建設,民辦學校的教育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在賀惠山老師看來,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育人觀。學生并無好壞之分,只有不同類型的學生。他并不認為民辦學校的學生就是差等生,他認為這些孩子只是無法在應試教育中取得好成績,他們可能在其它方面有很大的潛能,比如動手能力、從商能力等,而學校要做的是因材施教,找到適合這些孩子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成長成才的平臺。二十年來,嶺南學子在各種創(chuàng)新性比賽中屢獲佳績,為學校爭取了不少的榮譽,這就是嶺南教育成功的體現(xiàn)。
在師資建設方面,傳統(tǒng)的民辦教育依然存在力量薄弱,流動性大的問題。為了保證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嶺南教育集團采取“四留人”:感情留人,機制留人,待遇留人,事業(yè)留人。二十年前,賀惠山老師和嶺南的教職工團隊同甘共苦,一起吃一起住,直至今日依然保持著深厚的感情,這使得老師們對嶺南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此為“感情留人”。另外,嶺南學校內部成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評價和激勵體系,為優(yōu)秀的教師提供優(yōu)厚的待遇福利,其中有為達到一定教學年限的老師提供購房首付資金和50%的購車資金,這在行業(yè)內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項留人措施,此為“機制留人”“待遇留人”。在科研方面,嶺南學校會為優(yōu)秀的教師提供良好的發(fā)展平臺,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和一定的辦學自主權,此為“事業(yè)留人”。
【對年輕一代說的話】
賀惠山老師談到當今年輕人表現(xiàn)迷茫,理想模糊的問題時,他認為歸因于中國的勵志教育落實不到位。理想是在不斷調整中清晰,而理想不能夠被架空,應該細化為階段性的目標,再逐步去實現(xiàn)。
他回憶在二十年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中,自己遇到過許多困難,在事業(yè)發(fā)展最困難的時期,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理想和信念的力量一直支撐著他不言棄。曾經遭遇5件大事的重壓,他跑上天臺,對著天空大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他笑言,這是他們那個年代所獨有的浪漫情懷,沒有過多的物欲,沒有過多的束縛。創(chuàng)業(yè)路上,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可他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而當最大的痛苦過去了,以后再遇見的挫折就都不再懼怕。
理想固然重要,可實現(xiàn)理想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而鋪平這道路的只有堅持。賀惠山老師一直強調堅持的重要性,專家是什么?一件事情只要你堅持做十年,你就成了專家。他在天河公園跑步,一跑就是十年,風雨無阻,為的是鍛煉自己的毅力。而這種堅持的觀念,他也貫徹到對子女的教育上,他尊重子女的選擇,但一旦選擇了,就必須堅持到底。
【訪談后感】
這次的訪談效果比預期的輕松,我想,這得益于賀惠山老師健談爽朗的性格。在和賀惠山老師的交談過程中,我們始終能感受到他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懷,心系社會的責任感,還有堅持不懈的創(chuàng)業(yè)品質。作為后輩,在跟前輩交流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心靈上的撞擊,吸收的都是前輩用生命總結的人生經驗。人生不需要轟轟烈烈,只要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本分工作,成功并不遙遠。也許我們現(xiàn)在還年輕,未能深刻領悟這些沉甸甸的人生哲理,但都將化為我們前進路上難得的精神財富。

賀惠山